鸟是人类亲密的伙伴,也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自然界中,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近年来,泸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为更多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越来越多的鸟儿在酒城留下足迹。如今,不少市民表示,无论是躺在家里还是坐在办公室,时常能看到窗外有鸟儿飞过,听到它们欢快的叫声。
据泸州市观鸟会秘书长胡明镜介绍,2022年,泸州新增10多种鸟类的观测记录,包括灰冠鹟莺、红颈苇鹀、琉璃蓝鹟、棕胸蓝姬鹟、棕眉柳莺等,多数是国家二级、三级保护动物。截至目前,在泸州有观测记录的鸟类已经达到370余种。
这群大自然的精灵,有的徘徊于田间地头,有的栖息在山林深处,有的停留在江河湖畔,成为了和酒城市民朝夕相伴的邻居。
《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在“国际爱鸟日”即将到来之际,请大家跟随观鸟爱好者们的镜头,一起认识下部分2022年酒城新增的“邻居”。
【观鸟活动】每年4月的第一个周是四川“爱鸟周”。今年“爱鸟周”期间,泸州市观鸟会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拟定于4月8日在泸州植物园、9日在张坝风景区组织观鸟活动,将邀请市民前来参与体验。目前,相关活动的具体方案正在制作中,有兴趣参加的市民可关注泸州观鸟会公众号留言联系。
棕眉柳莺
体重9-12克,体长112-136毫米。该鸟儿包括头顶、颈、背、腰和尾上覆羽均为沾绿的橄榄褐色。眉纹棕白色;有一暗褐色贯眼纹伸至耳羽;颊与耳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浅绿褐色羽缘。下体近白,微沾以绿黄色细纹;尾下覆羽淡黄皮色;腋羽黄色。两性羽色相似。
主要栖息于海拔32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尤以针叶林、杨桦林以及林缘及河边灌丛地带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松散的小群在灌木和树枝间跳跃觅食。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是中国特产物种,繁殖仅限于中国境内。
棕胸蓝姬鹟(wēng)
属小型鸣禽,体长10-13厘米,体重6-10克,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灰蓝及棕色鹟。雌雄羽色不同,雄鸟羽色艳丽,雌鸟羽色暗淡。雄鸟上体深蓝色,胸橙黄色,下腹灰白色。亚成鸟具褐色斑驳。
善在空中飞捕昆虫。口裂大,喙宽阔而扁平,一般较短,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短圆,飞行灵便;腿较短,脚弱;尾楔形。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以昆虫为主食,常伫立于枝头等处静伺,一旦飞虫临近即迎头衔捕,然后又回原地栖止。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
琉璃蓝鹟
体长14-17厘米,体重20-30克,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深绿蓝色及白色鹟。雄鸟特征为脸、喉及上胸近深蓝色,上体闪光青绿色,下胸、腹及尾下的覆羽白色。外侧尾羽基部白色,深色的胸与白色腹部截然分开。雌鸟羽色上体灰褐,两翼及尾褐,喉中心及腹部白。雄性幼鸟的头、颈背及胸近烟褐色,但两翼、尾及尾上覆羽蓝色。
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区针阔叶混交林或茂密灌丛中。单独或成对活动,飞翔于丛林中,飞行迅速,但不远飞。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山西、四川和重庆。
灰冠鹟莺
繁殖区域主要在西南山地,北至秦岭的海拔14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中。
蒙古沙鸻(héng)
属小型涉禽,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红颈苇鹀(wú)
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形态和大小与苇鹀近似,其区别在于头和喉部黑色,颈和翕呈栗红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苇鹀
为鹀科鹀属小型鹀鸟,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
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
布氏鹨(liù)
甚似田鹨及亚成体的平原鹨。与田鹨的区别在叫声不同。体型较大,中覆羽斑纹不同且上体多纵纹。
黑鹳
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他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来源:川江号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