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四化同步 城乡融合 五区共兴——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

纪念蒋兆和先生诞辰119周年,来看看他的自画像

来源:​龙马融媒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9日 10:33

2023年5月9日,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宗师蒋兆和先生诞辰119周年的纪念日。蒋兆和先生因其在水墨人物画中的革新作为,故与亦师亦友的徐悲鸿先生并称“徐蒋体系”,成为中国绘画史中的标杆人物之一。

蒋兆和先生在画室。图源:视频截图

笔走龙蛇

在1938年蒋兆和先生的《自画像》中,他这样写到:“余命属龙,云则升天,水则入海,可以翻天覆地,腾降自如,于是吞吐大荒。此乃不通的意思,故命途仍舛。廿七年十月自写于画寓。兆和。”

蒋兆和《自画像(1938)》。图源:藏书扫描

1904年5月9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三月二十四日),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县小市卿巷子(现属于龙马潭区)。泸县是旧时泸州的县治名之一,所以泸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因县域内龙脑桥堪称一绝,且有大量民俗龙文化聚集,故泸县雅称“龙城”。既出生在“中国龙文化之乡”;又出生于1904年甲辰龙年,蒋兆和双龙入命!

泸县龙文化之乡牌匾。摄影:张黎(泸县文旅)

在1938年版《自画像》中,蒋兆和微蹙眉头、目光如炬,题记中虽然有一丝为难之感,但是画中神态和似乎刻意上提的发际线,却饱含了自己对前途的万千笃定。

凤骨龙姿

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2005年第2次印刷的《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一书中,该画标记为“1932年”作,并备注“此为蒋兆和自己留存下来最早的自画像之一”。

2004年由刘曦林编写、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蒋兆和论》一书中,该《自画像》标记为“1932年”作。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于2005年12月出版的《蒋兆和画集》(上册)中,收录这一幅并标注年份为1932年。

这幅《自画像》也出现在长江出版传媒与湖北美术出版社于2015年7月联合出版的《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一书中,被标记为“20世纪20年代”。

2013年由四川省泸州市博物馆编著、四川出版集团与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一书中,该画被标注为作于“20世纪20年代”。

蒋兆和《自画像(1932)》。图源:藏书扫描

据此,结合以上资料及其余相关资料,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该《自画像》绘制于1932年,而上面两处提及的“二十年代”,有可能是指的“民国二十年”。考证还需要更进一步向蒋兆和后人联系为宜,在这里,如果这幅画如我所倾向认为的结果那样,是完成于1932年,那么我们尚且需要结合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背景。

《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备注。图源:藏书翻拍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入侵上海。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队奋起抵抗。上海《良友》画报在1932年5月刊中写到:“一月廿八夜,上海日军以武力图占闸北,我方负责驻防之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卒(笔者勘误:率)所部守土抗敌,战绩惊动世界。”

吴淞前线之十九路军及军长蔡廷锴。图源:藏书制作

蔡廷锴军长家书真迹。图源:藏书制作

“国破家何在!”28岁的蒋兆和义不容辞地加入到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中,直面战火洗礼!此时的蒋兆和早已具备炭精、素描、雕塑、油画绘图的高超技艺,于是受邀为蔡廷锴军长、蒋光鼐总指挥画像。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依照油画印制的宣传画片在战事激烈的上海被广泛张贴和传播,并于后续收录在该公司10月出版的《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中,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蔡廷锴与蒋光鼐的照片和油画。图源:藏书制作

蔡廷锴题字助战。图源:藏书制作

《自画像(1932)》中的蒋兆和正脸入画,结构准确,容颜俊秀,头部微微左倾,眼中的高光较多,所以整体神态柔和更多。我个人认为这幅《自画像(1932)》中,人物衣领至肩部的接界略紧凑,所以细品该画常有颈宽和衣领抵颌的既视感,另外肩部线条处理稍显随意,所以又有点窄肩的印象。若该画真为1932年所作,在外有战乱的影响下,蒋兆和的《自画像(1932)》整体表现得方寸未乱,从容不迫,似乎也是内心强大的一种写照。

龙举云兴

1934年,正是蒋兆和的三十而立之年。但是,此时的他还在为生计奔波。因南京发起了孙中山铜像征稿的活动,蒋兆和从上海赶到南京,留宿在徐悲鸿位于傅厚岗的家中。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光景,受到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影响也更加深刻。最终,蒋兆和的投稿没有被选中,于是复又返加上海,继续在摸索中前进。

蒋兆和《自画像(1934)》。图源:藏书扫描

《自画像(1934)》所呈现出的面容较1932年的画中面容瘦削了不少。画中蒋兆和微侧身,右眼睑并非全开,游弋一丝迫于生活境况的难意。然而,眉眼间距较1932年的像中变得紧致了不少,有种凌厉的气质呼之欲出。三十未立,壮志未酬,轻咧的双唇微微错开,似牙关发狠而心中目标已定。脖颈和衣领的处理松紧适宜,颈部轮廓结构立体,加之阴影细节的处理得当,《自画像(1934)》较《自画像(1932)》改善很多。尤其是肩部舒展自然,颇有举重若轻之感。

得良师益友徐悲鸿,最终蒋兆和的创作方向由素描转投水墨,这个转变正是于三十年代末逐渐完成的。在长江出版传媒与湖北美术出版社于2015年7月联合出版的《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一书中,作者樊枫(武汉美术馆馆长)和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认为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盛期”正是从1936年开始的,直到1948年。很显然,《自画像(1934)》就像一只号角,成为了这一重要的转变的前兆。

云蒸龙变

在蒋兆和学生杨先让的《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2010年8月齐鲁书社1版1印)一书中,杨先让认为“《流民图》里所表现出的铁一般事实证实着蒋兆和的艺术倾向性: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逃荒人群,躲避空袭的惊慌失措,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穷途末路……这都是艺术家笔下无法掺假的创造……《流民图》成就了蒋兆和,也差点害了我的老师蒋兆和。”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蒋兆和同志历史情况的复查结论》,蒋兆和先生彻底平反。

《关于蒋兆和同志历史情况的复查结论》批复图源:翻拍自泸州市博物馆

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蒋兆和先生,才终于再握秃笔,画了一幅神情严肃的自画像。他在画中题记:“十年恶梦,心悴神摧,相逢何幸,受教犹深。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身旁的拐杖提示自己已经暮年,上移的发际线也十分明显,但是眼镜镜片后的双目炯炯有神,抬肘持笔的右手干净利落,一如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所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微信截图_20230509103345.png

蒋兆和《自画像(1979)》。图源:藏书扫描

在书法家沈鹏所著的《两间劫后一流民——谈蒋兆和的<流民图>及其它》一文中,沈鹏记述蒋兆和先生于1980年写在绢上赠给他的一首七言诗:“噩梦初惊觉黎明,披衣犹忆屈子吟。少陵诗意铭肺腑,重将笔墨写黎民。”

书法家沈鹏著文《两间劫后一流民》。图源:藏书翻拍

无论是《自画像(1979)》的题记,还是书于绢上的赠诗,都在提示一件事:长久以来积压在蒋兆和先生心头的冤屈,总算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自1979年之后,蒋兆和先生开启了历史人物造像的高峰时期,同时也完成了若干幅鸽画,可见晚年的蒋兆和先生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依然未停,对于世界和平的寄望与日俱增。

【温馨提醒】泸州市博物馆内常年展出此画的复本。

泸州市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复本。摄影:刘剑

飞龙在天

1983年,蒋兆和先生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幅《自画像(1983)》。清癯面容昂首向天,柱杖燃烟惬意自然。画中既有“晴空一鹤排云上”,又有“疏松夹水奏笙簧”,中式写意的份量是这若干自画像中最重的一幅。

蒋兆和《自画像(1983)》。图源:藏书扫描

蒋兆和先生在画中题写:“苍穹寥落凌云鹤,四海波光浴彩虹。自写八旬小影,代明补鹤。有感于良晨(笔者勘误:辰)美景之今日也。一九八三年。兆和。”钤印两记,旧印“兆和”与新印“下寿后作”。

此时,79岁高龄蒋兆和先生的身体境况已经大不如前,他将松鹤延年的美好愿望寄情于景,畅怀无比。然后,蒋兆和先生专于写实,在新中国新生活万象更新之际,他断然不会把长命百岁作为终极目标,而他绝对知道,唯有将一己之余力投入到美术人才的培养教育之中,方能有精神层面的真正“延年”。而正是有了蒋兆和先生对中国水墨人物画改良的顽强与执著,才终于换来了“徐蒋体系”在新时代的枝繁叶茂!

梁雯在阅读蒋兆和学生刘曦林先生的《艺海春秋》一书之后,写下一篇《蒋兆和的自画像》并发表于1985年5月13日的《文汇报》上。虽然此文中仅提及《艺海春秋》中所涉及到的四幅蒋兆和《自画像》,但是作者行文分析娓娓道来,极具纵向品读比较的妙意佳味。

1985年5月13日《文汇报》。图源:藏品扫描

【特别鸣谢】

感谢余刚飞先生、史册先生、张黎老师、醉美姐、张绍先老师、罗文鹤老师、董代富老师、景俊鑫老师、邝峻熙先生、王文川老师、兰才老师、李子西导演、杨彬先生、龙十一郎先生、任建华老师、白康林老师在本文创作期间对笔者的大力支持。


来源:川江号

编辑:汪静 责编: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