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川观新闻客户端播发《对话183·泸州市龙马潭区委书记涂曲平:振奋龙马精神,写好“小”城“大”事》。区委书记、长开区党工委书记涂曲平在接受川观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龙马潭区将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持续走好“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文如下:
火工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川南航天能源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今年以来,泸州市龙马潭区产业发展喜讯不断。
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的龙马潭区,面积只有333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小城”。
日前,龙马潭区委书记涂曲平接受川观新闻记者专访表示,龙马潭区将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持续走好“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谈产业发展
立足传统深耕细分赛道
记者:产业方面,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做好细分赛道文章?又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做出了什么努力?
涂曲平:龙马潭区发展纵深空间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重点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在深耕细分赛道中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火工品装备制造领域,我们按照“资源共享、技术共生、能力共建、合作共赢”的思路,依托川南火工等龙头企业,整合24家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单位),组建了航天产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金属增材制造领域,我们积极加强与航天科工集团31所、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相继落户投产了翰飞科技、国创华西中心等重点企业。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我们依托四川大学泸州产研院、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等国省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专家等团队,全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发展低空经济、医药健康等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集群化发展、数字化赋能、服务化提质、绿色化转型,持续深耕白酒、增材制造、火工品、船用铸件、保健食品、医美产业等领域,加快建设“3+2+2”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谈抢抓机遇
枢纽集聚与开放平台叠加优势
记者:渝昆高铁川渝段的开通,让泸州高铁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龙马潭区如何更好依托这些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涂曲平:渝昆高铁的开通,让龙马潭“水公铁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优势更加突出。再加上我们境内的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枢纽集聚与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在西部县区中屈指可数。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服务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国省重大战略,用好综合枢纽和开放平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港口关联型、集聚型、外向型产业,实现“交通枢纽+平台辐射+适港产业”联动发展,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好东向长江水运、南向铁海联运、西向泸州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提升以泸州港为核心的物流枢纽集疏运功能体系,大力发展港口贸易、现代物流、粮油加工等业态,建设临港产业经济带。二是用好泸州高铁枢纽站点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都市经济,进一步壮大新经济产业规模,建设临铁产业经济带。三是发挥云龙机场航空港优势,大力发展商用无人机配套、航空食品等业态,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建设临空产业经济带。
谈改革发展
以“小切口”改革解决“大问题”
记者:龙马潭区如何运用改革的办法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
涂曲平: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小”区实际,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小切口”改革解决了部分发展“大问题”。
比如,在园区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发挥龙马潭区与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政区合一”的改革优势,突出“产业兴园、特色强园、政区共赢”,积极推行“政府+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园区拼经济兴产业的效率,2023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2%。
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我们探索“同地同权同价”“低效用地+棚改”等模式,有效盘活城中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拓展转换既有房产复合功能,解决了城中村安全隐患、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今年已盘活各类闲置用地1509亩,成功以5200万元释放城市核心区域118亩优质土地资源,预计可产生5倍以上净收益。
在人才招引方面,我们实施市场化引才等12项创新改革,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营、社会参与模式,建成校联体、医共体44个,新建省级以上平台39个,近三年来引进各类人才3.2万人,培育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59名,一举创成四川首批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
下一步,我们将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聚焦共同富裕、营商环境、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小切口”,探索闲置资产综合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弱势群众权益保障整合机制、乡镇履职事项清单试点等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谈民生和治理
发展的成果如何惠及大民生
记者: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龙马潭区做了哪些探索?
涂曲平:龙马潭区常住人口48.3万人,是人口净流入区,城镇化率高达81%,幅员面积小、人口密度大。
针对这一区情实际,我们提出了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确定了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切入点,扎实抓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小事,努力让群众满意度更高、获得感更强。
一是不断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教育方面,我们坚持每年新建1—2所学校,3年来先后建成了3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推动2所中小学“民转公”,新增学位1.5万个,极大缓解了主城区部分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医疗方面,我们在泸州率先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建成投用了区人民医院急救能力提升、区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等一批项目,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省级评审。
二是不断优化城乡居住环境。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运用“城市针灸”手法改造完成老旧小区30个,建成通车10条市政道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一体推进城乡水电路气网建设,实现了城乡公共交通、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处理、燃气等“十个全域”覆盖,初步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半小时乡村生活圈”。
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建立完善区、街道、村(社区)、网格(小区)、单元(楼栋)五级组织体系,在社区推行“三方联动共治共享生态圈”“社企共建共治生态圈”“连片治理共谋共管生态圈”,在村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川观新闻记者 高启龙 赵荣昌 杜杰 泸州观察 龙欣雨 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朱朝宁 方旭
编辑:章怀安
责编:刘健
审核:朱朝宁